在条码印刷厂家与客户交接成品的过程中,往往是印刷厂认为自己出厂的产品是合格的,而客户却坚持认为产品不合格、甚至不能接受。结果,出现争议后,双方沟通十分困难,客户认为印刷厂成品不合格,却在找借口、无理狡辩;印刷厂认为客户无理取闹、付款资信存在问题。
4. 纸张误差:
由于造纸工艺的问题,不同造纸厂家生产的同一种纸张的亮度、薄厚、质感都会有所差别。比如紫兴、大宇和金东三家生产的同一克重的铜版纸,其质感是不同的,当然差别也不是大得没边。再如亚太胶版纸,纸张的细腻程度和白度要好于其它国内厂家,但价格也要高出50%左右。另外,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克重的纸张,由于出厂时间不同,在生产工艺上可能会略有变化,加上可以接受的误差等原因,其亮度、薄厚、质感也是不同的。事实上,在印刷厂购进的每批纸张的标签中,造纸厂都事先作出了此类声明,要求不能与以前的纸张混用,以免在用户比较时发生偏差。对于印刷厂来说,则应在每次印刷前,向客户提供将要使用的印刷产品纸样,由客户确认后投入印刷,以免出现此类争议。
5. 印刷机械误差:
印刷机械的误差体现在两点。一点是套印精度问题,另一点是墨色问题。我们知道,彩色印刷实际上是四色套印,即红、黄、蓝、黑四色叠加在一起,而套印的内容反映在胶片上,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点,通俗地讲,就是一个个小圆点。根据我国的印刷机械行业标准,印刷机的套准精度、也就是网点的叠加精度要求为0.033mm,实际机械精度一般要高于此标准,多为0.01mm,当然也有的印刷机械为0.1毫米(多为单色机)。但即便如此,如果使用40倍放大镜观察印刷成品,仍可以看出其网点的叠加出现偏离。因此,在印刷成品交接过程中,我们只能达到用肉眼观察没有问题的地步,除非印刷成品是千年稀世之珍品,否则印刷厂是不可能接受客户拿放大镜挑毛病的作法的。对于墨色问题,由于上墨装置墨量补偿,也是存在一定偏差的,这在前面已有论述,本处不再赘述。
6. 裁切尺寸误差:
在印刷完成之后,进入的下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用裁纸刀裁切印刷成品。在裁切成品时,由于裁刀本身的误差问题,裁切成品后的误差也是客观存在的。事实上,根据相关国家标准,在人民币印刷成品中,裁切尺寸的误差范围为0.5毫米,证券印刷品的误差范围为1毫米。也就是说,人民币和流通证券的大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,只是其误差必须落在一定范围内。对于一般印刷品来说,裁切的尺寸误差多在上下2毫米。
7. 心理预期误差:
确切地讲,心理预期误差并不应该归在我们所讨论的印刷误差范畴之内。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,是因为我们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,这个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、很难解决、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对于长期接触印刷品的客户来说,经过长期的经验和知识积累,对于哪些误差是可以接受的、哪些错误是不能接受的,都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洞察力,与印刷厂沟通起来比较容易。而有一部分客户在制作印刷品时,可能会怀着非常高的心理预期,希望把印刷品做得美仑美奂。对这部分客户,印刷厂则要担当起教育和培训市场的任务,与客户多进行沟通。毕竟,印刷品就是印刷品,不是艺术品。沟通不善对于双方都是一个不愉快的记忆。